

【大河财立方 见习记者 郑棋文】2025年对千禾味业而言,可谓多事之秋。
在今年半年报营收、净利双降后,10月30日,千禾味业又交出一份“双降”三季报。
业绩下滑的同时,千禾味业还深陷舆情漩涡。今年3月,其核心产品“零添加”酱油卷入“镉”风波,紧接着“千禾0”标识又被指误导消费者。舆情发酵下,公司股价连跌5日,市值蒸发超10亿。
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——禁用“零添加”宣传的新规即将实施,以“零添加”立身的千禾味业,将如何面对新形势?
千禾味业交出“双降”三季报
10月30日晚,千禾味业发布2025年三季度报。财务数据显示,前三季度,千禾味业实现营业收入19.87亿元,同比下降13.17%;归母净利润2.60亿元,同比下降26.13%。

而从第三季度千禾味业的业绩来看,其实现营业收入6.69亿元,同比下降4.29%,实现归母净利润0.86亿元,同比下降14.55%。
这是千禾味业继半年报营业收入、归母净利润双双下降后,交出的又一份“双降”财报。
按业务来看,在报告期内,千禾味业两大核心产品收入均呈现下滑态势。作为业绩支柱的酱油产品营收同比下降12.3%至12.59亿元;食醋产品的营收降幅更为显著,同比下降17.2%,降至2.38亿元。

销售渠道方面,在报告期内,千禾味业线上渠道收入同比下滑超三成,电商渠道增长乏力。
公开资料显示,千禾味业成立于1996年,是一家专业酿造高品质健康酱油、食醋、料酒等的调味品企业。2016年3月,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,是四川省第一家上市的调味品企业。
对于本次业绩“双降”的原因,千禾味业在公告中并未详尽阐述,但结合公司此前在半年度报告、股东大会中的表述来看,2025年3月爆发的“零添加”标识争议及产品风波所引发的负面舆情,对其品牌形象及终端销售造成了一定影响。
“零添加”风波后,“千禾0”光环不再
今年以来,千禾味业深陷“零添加”风波。
3月,先是主打产品“零添加”酱油被检出含微量“镉”元素,随后其注册商标“千禾0”被指与消费者认知的“零添加”概念存在偏差,引发广泛关注。
面对争议,千禾味业回应称,产品符合国家标准,“镉”来自于原料;另称,“千禾0”商标用于区分该公司的“零添加”产品和“非零添加”产品,不存在蹭热点混淆零添加概念的情况。
然而,这并未完全消除消费者质疑。受此影响,千禾味业股价连续5日下跌,市值蒸发超10亿元。
对于千禾味业而言,“零添加”概念不仅是产品标签,也是其立身的品牌基石。
自2008年率先推出“零添加”系列后,千禾味业便将“零添加”作为其核心品牌战略,通过持续多年的发展,成功在消费者心中将“千禾”与“健康、零添加”画上了等号。
这套品牌叙事,也正是其曾在调味品红海市场中突出重围,赢得一部分高端消费者青睐的关键。
不过,曾经的王牌正面临双重挑战。一方面,随着各大头部企业纷纷涌入零添加赛道,千禾味业的先发优势正被逐步稀释,增长瓶颈自2024年起已现端倪。另一方面,监管新规,则可能让千禾味业的“零添加”面临尴尬。
今年3月,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修订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,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。
针对新规,千禾味业曾表示,争取在今年内完成对产品新包装、新标签、新宣传的确定工作,以做到完全符合新规的标准。
一边是风波后亟待修复的消费者信任,一边是新规下必须重塑的品牌核心。针对公司将如何重构自身护城河等问题,大河财立方记者于10月30日向千禾味业发送采访函。截至发稿,未收到回复。
行业竞争加剧,千禾路在何方?
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,千禾味业董事长伍超群称,受舆情影响,千禾的产品销售的确出现了相对下滑的情况,并表示,公司此前未经历过此类事件,也不知道何时能“突破起来”,只能竭尽全力。
“事实上,如今的酱油行业已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厮杀阶段,哪怕竭尽全力也可能收效甚微。”广州眺远营销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总监高承飞表示,随着头部企业凭借品牌、渠道、资本和研发优势加速整合市场份额,缺乏特色的小微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。
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,酱油赛道A股上市公司中,除海天味业等企业三季度业绩实现正向增长外,中炬高新、千禾味业等营收均出现下滑。
与此同时,粮油巨头金龙鱼、料酒大王老恒和、鸡精巨头佳隆股份等也纷纷跨界入局酱油赛道,进一步挤压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。
“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从2027年3月16日开始正式执行,也就是说,千禾味业还有近2年的调整期。”在高承飞看来,随着监管新规落地进入倒计时,千禾味业正站在企业发展的十字路口。
如何在行业同质化竞争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?如何重建消费者信任?这些都考验着千禾味业管理层的智慧。对于这家曾经凭借差异化战略成功突围的企业而言,新一轮的转型已迫在眉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