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商业发展逻辑是清晰的——舆论场上的喧嚣总会散去,企业的立身之本,最终还是产品质量。”
本报评论员 悦连城
在竞争激烈的火锅市场,海底捞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。招牌式微笑、热情似火的问候、细致入微的服务,让海底捞在一众以口味为卖点的火锅品牌中脱颖而出,成为“网红”。
然而,近日一则海底捞服务员“跳擦玻璃舞”的新闻,却在网络上引发关注。据九派新闻报道,在辽宁大连一家海底捞火锅店内,一名男服务员与顾客手掌相贴,还不断扭动身体。这种“擦玻璃舞”让一些网友直呼“辣眼睛”。
11月28日,海底捞对此作出回应称,各门店鼓励热爱舞蹈的员工为顾客带来个性化的体验,部分门店会有互动的情况。如果让顾客感到不适,会将相关信息登记同步给对应部门,进行核实处理。
火锅店服务员跳舞引发争议,表面上是观点的碰撞,实则是边界感出了问题。火锅店开门做生意,形形色色的人都来用餐,对于喜欢热闹的“社牛”们而言,在吃火锅时欣赏一段热舞,或许别有风味;但也有人天生喜静,就想安静吃顿饭、与朋友聊聊天,如果邻座的服务员又唱又跳,无疑会让他们感到不适。对海底捞而言,热情没有错,但服务要“千人千面”,不能“一把尺子量到底”。给爱闹爱玩的顾客营造热烈氛围,为想安静吃饭的顾客留下一片静谧空间,互不干扰、互不影响,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。
除了服务之外,管理也要有边界感。随着海底捞“尬舞”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,网友们发现,部分海底捞员工在跳舞时肢体僵硬、面无表情,似乎有“被迫营业”的感觉。按照海底捞官方回应,门店对于员工跳舞是鼓励而非强制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管理层有没有拍脑门、一刀切,目前尚无更多信息。不论如何,火锅店服务员为顾客跳舞,着实属于一道“附加题”,如果服务员有精力、有意愿,这当然无可厚非,但管理者决不能为了营销效果,肆意违背员工意愿,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。
一路走来,“顾客满意度至上”一直是海底捞的标签。以“服务”闻名,从竞争激烈的火锅市场中脱颖而出,海底捞确有可圈可点之处。在收获一波客流量之后,一些海底捞门店菜品的诚意似乎有些缩水:多家门店牛肉粒变大豆粒、拒绝客户点全清水锅、取消免费美甲……这些决策正确与否,市场最终会给出答案。但商业发展逻辑是清晰的——舆论场上的喧嚣总会散去,企业的立身之本,最终还是产品质量。